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零風險」思維的謬誤



   
我們該思考,2008年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後,台灣消基會對於美耐皿食器進行三聚氰胺溶出試驗,以「為(台灣的)消費者把關」為理由,在雜誌上刊登「美耐皿食器抽驗,100%溶出三聚氰胺」提醒台灣民眾注意,但這背後思惟究竟為何?

    所謂「美耐」僅不過是指 “melamine” 的音譯標示,而至於「三聚氰胺」只是它的中文翻譯標示而已。對於「美耐皿食器抽驗,100%溶出三聚氰胺」這種的符號排列,僅是告訴台灣民眾,這個商品材質的實然(to be)。而當我們面對此「100%溶出三聚氰胺!」這樣的標題時,則是我們應該積極思考,這種將同意反覆 (循環邏輯) 的論題(begging the question)作為一件「為(台灣的)消費者把關」的事件的意圖究竟為何?

   我們必須思索,
對於事與物上展開的這「要求完美排斥不完美論述,導致對於「人」上採取何樣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