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事故米」報導傳達了什麼(5):「混合率」論爭的意義



本文的下載



       在報紙上公開三笠食品流通追溯表的前一個星期,日本厚勞省向食品安全委員會諮詢有關
黃麴毒素對於人的影響評估。即是,在事件的表面化之後,國家開始檢討按照此結果所訂定霉菌毒素的「基準值」。但在此所產生的疑問是,農水省一方面在對於三笠食品發霉米的處裡上,以除去附著部份為由,判斷其並未牴觸食品衛生法,但為何另一方面卻將政府所持有的全部「事故米」都燒毀,同時國家還檢討新「基準值」本節,並非思考此次「事故米」的轉賣過程中是在何種的情形之下才會抵觸食品衛生法,而是試圖探討這一次報導中似乎都無視於我們生活中所累積的歷史經驗。通常,我們不會一一確認瑣碎的實定法的變遷過程去經營社會生活。人的生活本來便是以因襲和常識之間的緊張感而被經營的。因此,倘若我們的生活中深陷於僅是有無國家規定的僵硬「基準值」,那麼所謂「安全」是不會因為生活中沈澱而來的因襲或常識所能夠擔保的。這一次的「事故米」報導究竟傳達出現代社會的何種事情?而且選擇「全量」燒毀的時的契機到底為何?為要認識這種「遵法」精神的意義,則需要回顧,後全量燒毀的時代記憶。



本文的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