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東亞視野中的日本武士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什麼?

  「東亞學術研討會」;我每次看到老師與諸位學長姐們很認真地企劃或討論參與其「學術」活動的意義,就心中總會產生許多疑慮。因為觀看每次研討會的議程結構,則會發現似乎僅限於同好中人,孤芳自賞己身對於「東亞」的博識,總是著重於研討會所存在著歷史框架與主題的「新鮮度」之間的結構關係,至於研討會中所講解的內容,其實可以說是聊無新意。


    年三月七日,本校又舉行了「東亞學術研討會」,並將此會議命名為「東亞視野中的日本武士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殊不知這種時代錯覺的議程是出自何人之手?就歷史框架而言,參與這個會議的人應該至始至終也不會去解題在此所謂「東亞」,究竟指的是什麼?或如何將「東亞」成為「視野」?它與「日本」之間形成怎樣的關係?為何會認為掌握「武士道與文化」就能生產出具有在「國際」上的「學術」意義?關於上述這些議題本身預設的結構關係,就我所知至今仍沒有人去討論過


    例如,議程中有一項論文標題為《三島由紀夫與葉隱-現代日本人所實踐的武士道》,我想無論敘事者或是與會者應該沒有人會論及三島由紀夫」與「現代日本人」之間是如何被結合在一起?更遑論會去回答《葉隱》此一文本與「武士道」的「實踐」在「東亞的視野」中要如何被思索?也不會觸碰這些知識之間的關係,為何會成為值得被研究或檢討的國際學術?


    當然,有者會質疑這都是我個人的臆測。的確,這些疑問都是我在未獲得史料以及會議筆錄之前,依照各位大師以往的寫作風格與發表文章的內容所推定的假說。而我對於這樣的求證已無興趣;若是有心想要驗證如此假設的人,這個實證內容在 三月七日 誕生,所以大家可以自行去查證。我建議或許可以透過主辦(或協助)單位的網頁直接用 e-mail 詢問就可以了。不,我想這樣會議的座談內容萬一有了紀錄或筆錄也應該不會被公開的。因為從一個點上可以看出端倪,就是在議程公告的說明上特別使用紅字標示:「本活動限東亞系同學參加」。這是非常有趣,不斷地提倡「東亞視野」,並標榜具有「國際」觀的會議,竟然是限制參加者的身分,淪為閉門造車的工作室,或者主辦單位有顧慮或隱憂,但是在公告中卻沒有做出任何說明入場限制的任何理由,實在令人費解。


    至於「東亞視野中的日本武士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究竟是什麼活動?其舉辦的背後意圖到底為何?其實我毫無所知,也不是很想知道。除了對於議程中的『解嚴以來台灣的武士道精神文化』與『從近世到近代的武士與商人倫理之轉變』此一「評審」過程上的互惠利他關係是,如何被研究者的「武士道」精神而實踐?此點感到好奇之外,其餘對於我而言,已是索然無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