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審查過程」如何被審查?

        『清華中文學報』第二期(200812月)的『編後語』中出現一段話在本期的審查過程中,編委會是站在比較被動的立場,不直接涉入審查委員的審查結果,一切依據學界現有的雙向匿名審查制度進行。每篇論文須經兩位匿名委員的審查,若審查結果不一致,再送第三審。這種程序形式的公平性,不一定和學報的品質絕對相關。我們發覺,有幾個個案出現審查人彼此意見相差甚遠,有時審查人與作者的答覆之間的學術視野也有所參差,這些現象似乎都要求著編委會必須主動積極的態度來涉入其間的爭議。然而,基於種種因素,編委會並沒有這樣做。這樣的難題,似乎召喚著一個成熟的學會組織的出現,來整體考量學界各個方面的問題,慢慢形成共識與慣行,並主導整個中文學門之學術環境的改善。 」

   

      
我認為,倘若想要解決「這樣的難題」,編委會必須承認「匿名審查制」施行上的失敗,而無論是審查人姓名、審查報告內容、爭議之處、甚至是編委會的會議筆錄等,這一切的「知識」內容都要公開在學報或網頁或其他媒體上面,並提供給所有閱讀者自己去思考所謂「環境問題」。我想只要做到這一點,不但能夠改善「中文學門的學術環境」,也能學界自我反省,在此所謂「基於種種因素」究竟指的是什麼。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