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基準值」論爭表述了什麼?:以「三聚氰胺污染」報導作為思考的視點(下)






去年 十月一日 ,在台灣衛生署對於三聚氰胺設立定量限值以 0.05ppm 作為「基準值」之後,過沒多久,原先倡言「100%安全、安心」,並且「一向以全球一致的嚴格品質」為標準的瑞士雀巢 (Nestle) 則是批判此政策:「先前已認定這些(雀巢)乳製品可安全食用,且相關產品發現的三聚氰胺含量,『微量到幾乎確定會殘留在世界各地的任何食品中』,台灣採用的三聚氰胺上限值,比國際公認標準最多還嚴格五十倍」。 

         本文下篇則是思考「0.05ppm
的五十倍」此一數據所指的概念範疇為何?進而逐漸彰顯出,對於以實定法作為至上命題的認識者而言,「2.5ppm
」的數值具有什麼樣的意義當面對雀巢所倡言的100%安全、安心」即是零風險廣告時,我們應該思考,具有抗議能力的大企業是經由何種理由,從「100%的概念重構「三聚氰胺問題」?假設,在雀巢的廣告之中早已預設「要求零風險的消費者(大眾)」,那麼為何該公司先前主打的「100%的廣告,在台灣衛生署設立「未檢出」的 九月二十六日 之後,轉而開始拘泥於與「消費者」並不相關的「2.5ppm」這樣的數字概念上?換言之,倘若「2.5ppm為安全、安心,它與「產品」的安全、安心之間並不會產生矛盾的話,為何在二十六日以後便不再繼續打出「零風險」的廣告?在此,我們必須理解的是,原來計算出2.5ppm時被運用的概念是「人(含有嬰幼兒)」,而非「消費者(大眾)」所以,為要理解「2.5ppm」此一腳本的意味,我們必須檢證在「 九月二十六日 」時決定拒絕「2.5ppm」的台灣衛生署,究竟有無迎合了「零風險」的事實



本文的下載

1 則留言:

  1. 這樣的一個課題在我看起來只不過再一次顯現一個國家的官員對事件不夠認真和草率,所有

    的標準都只是要為了趕快讓事件結束.多數人對每一次的事件不會記住太久,所以不需要有

    精準的答案來確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