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九月到十月,各國的報紙刊登有關食品等「三聚氰胺污染」的報導。這訊息提供了我們思考的契機是,到底應如何「公開資訊」以及「交換意見」。本文以上一篇的論稿〈「記者の目」とは何か〉之中所使用的視點,延續發展,試圖摸索我們所處的媒體社會應持有怎樣的型態。而透過「三聚氰胺污染」此同一事項來執行結構上的批判,其理由無他,因為我們都被「含攝」(subsumption)在這個社會的「制度」內部,任誰都無法例外。然而,我們卻不能僅是靠著生活中不得不接受的這個「內部」訊息作為正當的評價根據。
換言之,如同這一次發生的「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一般,它影響到社會的範圍已遠超過某一行政單位所能處理的單純案件,它的發生不但能夠讓我們進行「制度」的比較,而且能夠讓我們重新思考,並界定所處的社會環境之外在條件。即是,可以透過狹隘的「國內」資訊與其「外部」的關係、被隱瞞的資訊之間的認識,讓我們理解到同一「污染源」,經由不同「資訊源」,它的「事件」樣貌就會被完全改變。
本文上篇,首先是透過報紙上討論有關「基準值」的問題出發,並從中反思,當我們在面對「食品安全」此一概念時,原初的條件上必要的「知識」究竟是什麼?而中篇則是進一步地解說「污染源」的周圍,尤其是透過「制度」的建立過程,討論在設定「基準值」的背後存在的「力學」結構為何。至於下篇,筆者則是探討這備受肯定的「國際基準」(global standard)概念,究竟是為了誰的需要而因應而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